比特币冲上11万!四大稳定币概念股厮杀,2025年最强黑马竟是它?
2025年6月,香港通过《稳定币条例》的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,让全球资本的目光瞬间聚焦于四家A股公司四方精创、恒宝股份、天阳科技、御银股份。 它们的共同标签是“稳定币核心参与者”,但技术路径和资源禀赋却截然不同。
四方精创凭借与香港金管局合作的mBridge项目,成为唯一参与跨境清算全链条的技术服务商。
其FINNOSafe平台已支持多家稳定币发行方实现秒级清算,2025年中报显示新增3家机构订单,政策红利直接转化为业务增量。
恒宝股份则默默构筑硬件护城河:数字人民币硬件安全模块市占率超60%,适配港元稳定币离线交易,甚至为京东稳定币提供硬件钱包。
四方精创的区块链专利数量虽不及恒宝(20项对647项),其优势在于系统整合能力
FINNOSafe平台直接对接银行核心系统,降低金融机构的接入门槛。
展开全文
而恒宝的硬件安全模块已通过六大卡组织认证,量子加密技术可实时生成动态付款码,将交易安全压缩到芯片级。
天阳科技将稳定币与信用卡还款场景绑定。 其“稳定币充值信用卡系统”把跨境手续费降至传统方式的千分之一,与京东的测试场景已跑通小额高频支付。
这种模式高度依赖银行合作,天阳科技2025年中报应收账款规模较大,暗示其业务拓展可能受制于回款周期。
御银股份聚焦硬件设备升级,数字人民币ATM兑换模块市占率超40%,但公司明确表示无区块链相关业务,技术护城河相对狭窄。
恒宝股份账上躺着5.69亿元货币资金,资产负债率仅11.17%,毛利率维持在28.91%,硬件销售的现金流稳定性成为其最大底气。
四方精创虽营收仅3.07亿元,但境外收入占比78.25%,香港政策红利为其提供持续订单。
天阳科技营收规模领先(9.97亿元),净利润同比下滑44.01%,且稳定币业务收入尚未形成规模效应。
御银股份则面临传统ATM业务萎缩的拖累,上半年营收下降12.8%,总市值56.71亿元在四家公司中垫底。
值得注意的是,四方精创和天阳科技的研发投入占比较高,但前者偏向底层技术,后者侧重应用落地,这可能导致长期技术储备的差距。
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的落地,意味着技术优势必须通过合规验证才能兑现为市场份额。
四方精创因深度参与mBridge项目,更易获取首批SVF牌照;恒宝股份的硬件安全标准已通过香港金管局沙盒测试,适配离线交易场景。
而天阳科技与御银股份的挑战在于:前者需突破跨境支付的政策壁垒,后者需摆脱设备商的单一角色。
四方精创与蚂蚁链合作的RWA项目已实现充电桩资产通证化,技术复用性强;恒宝股份则借力数字人民币硬件入口,切入卡组织支付网络;
天阳科技依赖银行渠道资源,业务模式易被替代;御银股份虽参与香港金管局测试,但缺乏自主生态布局。
四方精创和恒宝股份代表“政策 技术”的双重壁垒,收入稳定但增长曲线平缓;天阳科技和御银股份则押注“场景 硬件”的快速落地,高弹性伴随高风险。
恒宝股份毛利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,净利润规模却低于天阳科技。而四方精创虽技术领先,营收规模较小,能否撑起202亿元的市值仍需时间验证。
当比特币价格突破11万美元,稳定币成为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最坚实的桥梁,这四家公司的命运已不再局限于技术或财务指标。
在监管框架快速演进的背景下,技术适配速度能否快于政策变动风险? 当USDC等全球稳定币巨头加速合规化,本土公司的差异化优势还能维持多久?
或许真正的胜负手,不在于谁能最快抓住风口,而在于谁能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力场中,找到可持续的生存姿势。
评论